健康國小的特色有兩方面一是班群空間的硬體規劃,二是協同教學組織的軟體建置。
一、班群空間的規劃與運用
『長久以來~~孩童們的學習活動被「傳統教室的那道牆」束縛,
被「統一的課程表」分割,被老師「權威式的指示、批評、發問」壓抑,
「開放教育」打破這一道道有形無形的牆,
把學習主主體的角色還給孩童,
讓孩子在充滿自主性與創造性的空間真正的成熟。』
∼引自一所沒有牆壁的學校 加藤幸次∼
在未來的下一個世紀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越來越講求團隊合作與互助分享,因此,在我們學校的教學現場中,我們要如何營造這樣的學習環境,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,因此健康國小所採用的班群空間規劃,就是朝這樣的一個目標邁進。就目前經營現狀如下:
(一) 可以進行多種組合的學習型態
由於已經去除班級與班級之間的隔屏,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形規劃三個班級共同的學習活動,進行協同教學,學生可以根據學習興趣、進度、能力、場所等不同情形>選擇,分別進行大班、分組及個別研究的學習活動。
(二) 可以共用多種學習媒體及資源
在班群中有許多不同的學習資源可以共用,例如電腦、電視、幻燈投影等資訊視聽器材,教材可根據學習資源的運用規劃不同的學習角落及區域,例如:閱讀區、美勞區、資訊電腦區,充分運用學習資源。
(三) 可以激發學生自主的學習意願
在學習型態的改變下學生有個別進行研究的時間,在教學資源的充分支持下又有這樣的空間,只要適當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意願,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,教師只要站在支援及輔導的角色。
(四) 可以進行長期操作的學習活動
在班級之外有班群空間的規劃可進行需長期觀察實驗或操作的空間,例如自然科的教學活動可進行小動物的觀察及飼養,美勞科可進行大型立體的美勞創造,這些活動都可以培養學生持續的學習態度。
(五) 可以增加師生人際互動的機會
在人際互動方面增加許多機會,不只是學生可以和別班同學一起坐下來閱讀,就是老師和別班的學生也有互動的機會,增加學生角色認同的學習對象,讓班級和班級之間不再是對立的關係,有互助合作的機會。
(六) 可以促進教師形成專業的成長
在班群空間內有教師的研究室,教師在課餘時間有機會共同討論課程教學及學生學習的情形,教師也可藉著開放空間看到別班的教學情形,促進自我專業的成長,形成教師的學習成長的專業團體。
二、班群組織的協同教學
健康國小的教學特色是班群組織的教學,因此在組織上也有所因應配合,每一個年級有六個班級,分成兩個班群,每一個班群由三個班級所組成,在班群組織內有90-105位兒童,除了由三名級任教師及科任教師共同配合學科教學外,還有實習教師及義工團體共同協助學生的學習,因為在學生的學習型態上是採分組主題學習的方式,因此各組作不同主題探討時,班群義工(如愛心媽媽)、實習教師可以分別擔任小組的協助人員,他們在班群空間的電腦區、視聽區或圖書區協助兒童的學習。
每一年級設立一學年主任,與其他學校學年主任不同的是,除了負責學年間行政聯繫外,還負責該學年的課程發展研究及統整工作,因此每一學年的教師組成除了考慮彼此的合作情形,也可考慮教師不同專長的組成,有的是語文、數學專長,有的是音樂、美勞專長,有的是視聽、電腦專長,因此班群教學時可依教師不同的專長設計協同教學課程,讓每一位兒童能根據自己學習的興趣及程度作選擇,如此將可發揮每一個班群的特色。
每一學年所設計的課程活動或主題設計需送教學研究會討論,教學研究會是由各學年主任、各處室主任及科任代表組成,負責學科架構及教學流程的複查,教學研究會由校長召集主持,教務主任擔任執行秘書。召開時間為學期初及學期中於學校行事曆中明訂召開日期,每學年需於召開前送相關教學計劃至教學研究會。
三、健康國小童軍團
本校童軍團成立於八十九年七月,目前有團員幼童軍31人,幼女童軍27人,童子軍20人,服務員22位,是一個社區化的複式童軍團,招收健康國小三至六年級的學生,同時也擴及鄰近學校.本團每兩週舉行一次團集會,同時安排宿營,露營參觀旅行等活動,豐富學生的生活。